雪域高原谱出“沙棘传奇”(美丽中国·面孔)

来源:海外网 时间:2023-08-08 06:00:38

X 关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索朗拉杰在沙棘林里查看沙棘的生长情况。旦增努布摄

索朗拉杰抱着40多年前种下的沙棘。旦增努布摄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河谷的沙棘林。记者 琼达卓嘎摄

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出发,汽车沿泽贡高速、202省道一路向东南行驶300多公里,经过雪布下检查站后,就到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城。汽车继续行驶在柏油路上,道路旁是密密麻麻的沙棘林,沙棘林的另一边是隆子河谷……隆子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3800多米。很难想象,眼前林木遍野的隆子河谷边,半个多世纪前还是裸露的沙石地,一年有近8个月的沙尘天气。

20世纪60年代,一场浩浩荡荡的绿色保卫战在这里打响,一代代隆子人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种沙棘、战风沙,成功把风沙肆虐的荒滩变成了当下满目葱郁的绿色屏障,创造了高原防沙治沙的奇迹。

如今,隆子河水缓慢流淌,河谷两岸绵延40多公里、种植面积达50.33平方千米的沙棘林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被认证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

76岁的索朗拉杰,是第一批在隆子河滩上种沙棘的人。看着身后茂密的沙棘林茂密,老人褶皱的脸庞上满眼笑意,“以前我们这里流传的俗语大多和风沙有关,比如‘聂巴阿帖组’,意思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还有‘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如今,不断种下的沙棘林,正在回馈着绿意盎然的隆子县:环境变美了,生态产业欣欣向荣,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来了。

美了乡村

“黄沙刮过,覆盖在农田上厚厚一层,房子周围堆起很高的沙堆,大家受尽风沙的折磨,跟现在树成林、草成片的景象天差地别。”一提起治沙前的场景,索朗拉杰忍不住皱眉,“地上一根草都没有,风刮起来,就算在房子里不出门,也是灰头土脸的。”

1964年,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的朗宗到山西参观学习,了解到种树能有效治沙,回来后便带着群众试种了柳树、杨树、沙棘等5种树苗,共有60亩。但隆子县的土地碱性太高,2年后杨树、柳树等纷纷枯死。耐寒、抗碱的沙棘一落地,根就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就像吃苦耐劳的隆子人一样。

“当时,没有沙棘苗,就到60公里以外的雪沙乡去找;没有运输工具,就靠肩挑背扛。刨坑、扛树、运土……浑身使不完的劲儿。”索朗拉杰回忆,那一年他18岁,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想让我们村变得和那些有树的村子一样美丽。”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老人,索朗拉杰用有力的双手,和大家一道累计植树50余亩。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种树,指甲缝里的泥土从来没有消失过。“哪怕只能守住一棵,我也要继续种下去。”和他一样坚持不懈的,还有无数隆子人。

如今,漫步在沙棘林中和隆子县湿地公园内,随处可见黄鸭等野生鸟类在此嬉戏、捕食……一入夏,索朗拉杰喜欢带着家里的小孩去沙棘林的林荫小道散步,或者过林卡。索朗拉杰说:“环境变好了,乡村更美了。种植沙棘不仅防住了沙尘,防止了水土流失,房前屋后也都有树有草了。”

最近,索朗拉杰有个甜蜜的烦恼,很多人请他帮忙找出当初种下的第一批沙棘树。“现在怎么找呀,当年第一批种下的沙棘树已经成了沙棘林,挤都挤不进去了。”索朗拉杰说,现在沙棘林最里面都成了“原始森林”了,别说人了,牛羊也进不去了。

兴了产业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多年来,隆子县委、县政府坚持绿色发展观,逐步形成了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

隆子河谷的沙棘林愈发茂盛,映衬着隆子人对美好生态的执着追求,这份执着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1995年出生的扎西次仁大学毕业后,选择到隆子镇新巴村扶贫苗圃工作。“我是从隆子县走出去的大学生,以前时常听家里老人讲起他们种植沙棘时的场景。”受父辈们的影响,扎西次仁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草业科学专业。

目前,扎西次仁已是扶贫苗圃基地的经理。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培育沙棘等幼苗的同时,扎西次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扩大市场,拓宽种苗的销路,广受同事认可。“我的工作跟专业对口,每培养成功一棵沙棘苗,我都有很强烈的成就感。”扎西次仁说。

近年来,隆子县林草局根据保护发展乡土树种、优势树种的相关要求,大力发展沙棘苗圃培育产业,现苗圃培育达到20万株。2022年向外出售沙棘苗达16万株,增收近80万元;采摘出售沙棘果,增收近100万元。

盛夏时节,走进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基地,这里绿意盎然,辣椒、黄瓜等蔬菜瓜果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有了沙棘林的保护,现在基地里蔬菜品种有40多种。”基地大学生技术管理员扎西旺杰说,“以前家里也只能种土豆、萝卜,而且种成什么样要看沙尘的‘脸色’,跟现在完全没法比。”

近年来,隆子县累计投资3.4亿元,实施了菜篮子工程、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黑青稞发酵产品生产基地等33个扶贫产业项目,吸纳231名群众实现就业,月均增收3500元以上,带动2116人增收脱贫,累计分红1336.29余万元。

富了百姓

57岁的巴珠是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基地的负责人,他年轻时选择了外出务工。“当时县里刚开始种沙棘,自然环境还是很恶劣,我就出去打散工,一年有10个月左右在外面,收入也就勉强够生活开支。”巴珠说,环境变好了,大家收入增加了,这是隆子人从风沙手中“争”来的财富。

巴珠年轻时在外吃了很多苦,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自己当老板。如今,巴珠实现了这个梦想——他负责的菜篮子工程基地年生产蔬菜200余万斤,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发展势态良好。巴珠说:“我们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带动370名贫困户脱贫增收,已吸纳71人就业。”

53岁的索朗普赤是隆子县叶巴村易地搬迁群众,如今在菜篮子基地工作。搬迁前,索朗普赤由于身体原因,除了政策性补助外没有其他收入,生活很困难,自从在基地就业后,索朗普赤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望着硕大的青椒,索朗普赤笑着说:“我在这里工作6年了,离家近,一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生活很幸福。”

近年来,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隆子县农牧民增收明显。2022年,隆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同比增长8.6%,增速位居山南市前列。(记者 琼达卓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08日 第08 版)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