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川观新闻记者 肖莹佩 文/图
49个新建或改建的体育场馆、建在成都大学里的大运村、收藏有上千件展品的大运会博物馆……成都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大运遗产”怎么继续发挥价值?在8月4日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大运遗产”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介绍。
(资料图)
发布会现场。
看场馆利用:
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天数不少于330天
成都大运会进入第8天,精彩赛事之外,各个体育场馆也受到运动员和观众称赞。
49个新建或改建的场馆设施后续如何利用?“会后我们将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说。短期内,将着重围绕引进高等级赛事,分类实施惠民开放,持续提升场馆的服务品牌和场馆的显示度。
今年下半年开始,成都计划陆续在大运场馆举办22项国际赛事和38项全国性赛事,并大力推动2024年汤尤杯、2025世运会等大型顶级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同时积极申办世界田联田径世界杯并长期落户东安湖体育公园,申办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并落户适配到相应的大运场馆,让“在家门口观赛”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场馆惠民方面,将按照“一场(馆)一策”的原则,分类实施开放,全年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的天数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者是低收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曹雪峰说,36个改造场馆大部分都分布在各个高校,成都将探索建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机制,进一步满足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需求,并支持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组织开展篮球、排球、游泳、射击、柔道、滑轮、乒乓球等赛事不少于200场次。
中长期来看,成都将分段转入探索市场化路径,努力形成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成都之路。比如将以委托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场馆的运营效能,进一步推动体育场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提升场馆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以场馆为核心的优质资源加速聚集、集群发展等。
看大运村:
预计9月底面向市民开放参观
位于成都大学的成都大运村,赛时阶段有110多个代表团入驻,是运动员们在成都温暖的“家”。
大运会结束后,将如何利用好大运村这一“大运遗产”?
“大运会给学校留下了几个重要遗产。”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介绍,大运村新建了38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同时进行了路网改造、景观提升、地下管网整治等共18万平方米的改造,赛后将全部转化为成都大学师生的教学生活空间。其次,学校1000余名学生,作为大运会和大运村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成都大学参与大运村服务的教职员工,其视野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苏波介绍,下一步,学校将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管理特色学科,培养赛事运营、赛事策划方面的人才。更加注重挖掘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技艺精髓以及精神内核。“大运村里深受运动员追捧、热爱的文化互动体验区,本身就是成都大学的传统工艺研究院改造而成。”
苏波透露,会后将利用大运村的场馆积极争取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艺术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村”闭村“以后,成都大学将立即进行“村转校”工作,预计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后,计划通过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参观。开放区域包括代表团欢迎中心、代表团升旗广场、运动员餐厅、运动员公寓的样板间等大运村空间;还将开放大运村医疗中心,依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向周边的市民提供诊疗服务。
成都大学还将加强与参赛大学生运动员所在的高校的联系和交流,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活动,开展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创新合作。
看知识传递:
下一届大运会举办城市将来蓉观摩
知识传递是大运遗产的重要延续,也是大运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知识传递主要是源于国际大体联的知识管理计划,其目的是组织和管理大运会的相关基本信息,开发可能的知识资源和创造大运会的相关遗产。“就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国际大体联的培训会与总结会,以及观察员计划和资料转移。”
曹雪峰说,目前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已启动相关工作,包括组织下一届举办城市来蓉观摩,亲身感受和体验成都如何举办本届大运会;在大运会结束后六个月内,向国际大体联提供一份详细、准确、全面和完整的大运会赛后报告;大运会结束后至少10年内,将收集有关大运会遗产和影响的数据,每年向国际大体联至少提供1次书面报告等。
为了创造更加丰厚、更为广泛、更可持续的大运遗产,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已于7月24日开馆,是大运会历史上首次在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主题博物馆。“博物馆汇集了上千件实物展品,除本届大运会的部分珍贵实物以外,还征集到大运会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奖牌、火炬、吉祥物、图文、音像资料,包括叶光富捐赠的精美藏品等。”成都大运会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黄勇智介绍,博物馆按三个篇章进行布展,第一、二篇章已向公众开放,参观人数已突破2万多人。第三篇章“全球盛会”的展陈,正加紧筹备中,待完成后开放。
上一篇:河南审计报告:41家银行机构违规处置百亿不良,灾后重建资金出问题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