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驱动 智能网联汽车驶入发展“快车道”

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 时间:2023-08-02 10:21:05

X 关闭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构建相关标准体系已成为促进产品质量以及推动消费市场升级的重要基础。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指南》将在哪些方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建设?将具体解决哪些实质性问题?《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分阶段建立标准体系

在“新四化”理念革新下,人们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并不感到陌生。根据规划,到2025年,L2级(组合驾驶辅助)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50%。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面对迅猛增长的市场,规范标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因如此,此次出台的《指南》备受消费市场关注。

《指南》提出,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

此外,《指南》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是具备周围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协同控制功能的汽车,需具备芯片、软件、数据等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能力。

在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方面,《指南》提出先进感知水平及核心控制算法自主程度显著提升、制动驾驶技术在多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逐步增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与汽车结合度更加紧密等。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正在有序开展。

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指南》作为《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是对《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版)》的继承、延伸与完善,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汽车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成为除家庭和工作场所外,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活动空间。虽然我国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有市场优势、有体制优势、有政策优势,但是在核心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还受制于人,在能驾驭多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方面还非常欠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还缺乏经验与标准。

由此可见,相关标准密集出台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消费市场注入信心

如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成为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主要功能。仅今年7月,就有近40款上市新车搭载辅助驾驶功能,覆盖多家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

在车企层面,对辅助驾驶的宣传,往往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之间挣扎,加上不时有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发生,消费市场对该功能的质疑声日趋增多。这跟相关标准的缺失不无关系。而《指南》提出的2025年制修订百余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中,数据应用标准受到消费市场普遍关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大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随着移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汽车消费市场中主要产品。只要车在路上行驶,道路上路况变化意味着车载大数据会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要求大数据技术不间断进行及时处理。如果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时效性降低,车辆高速行驶的状态下就有可能发生危险,这要求车辆有很强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为了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水平,5月5日,工信部对《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在整车信息安全技术方面提出,车辆制造商应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制造商应对其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的安装运行采取防护措施。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等级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搭载的高性能计算芯片或硬件功能存在差异,如果车载芯片算力不足,势必会对车辆运行、驾驶等造成影响。在此背景下,相关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相关市场空白,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安庆衡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多家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车市场前列,这与标准、政策等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智能汽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部门统筹规划,以标准化逐一进行破解。

规范数据处理势在必行

自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发展以来,“软件定义汽车”的论调体现出车企对数据信息的重视。记者了解到,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产生大量数据,包括车辆地理位置、行驶轨迹、车外环境数据等关键信息。

为了防止相关数据被滥用,有关部门不断规范数据的利用,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明确了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汽车数据处理活动。

2022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启动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点工作。在我国汽车安全领域引入“沙盒”监管,鼓励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已经应用在上市车辆上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入安全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标准滞后带来的监管缺失,有利于监管部门更早地将因前沿技术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纳入监管范围,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品安全。

在行业监管方面,《指南》提出,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推动产业步入量产应用阶段,驾驶辅助的功能范畴、自动驾驶的责任边界需要明确,传统安全与新型安全融合的汽车综合安全体系需要建立,保障基础安全要求与企业开发成本需要统筹兼顾,汽车行业管理政策与国际法规需要兼容协调。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构建相关标准体系已成为促进产品质量以及推动消费市场升级的重要基础。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那么,《指南》将在哪些方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建设?将具体解决哪些实质性问题?《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分阶段建立标准体系

在“新四化”理念革新下,人们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并不感到陌生。根据规划,到2025年,L2级(组合驾驶辅助)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50%。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面对迅猛增长的市场,规范标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因如此,此次出台的《指南》备受消费市场关注。

《指南》提出,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

此外,《指南》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是具备周围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协同控制功能的汽车,需具备芯片、软件、数据等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能力。

在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方面,《指南》提出先进感知水平及核心控制算法自主程度显著提升、制动驾驶技术在多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逐步增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与汽车结合度更加紧密等。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正在有序开展。

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指南》作为《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是对《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版)》的继承、延伸与完善,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汽车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成为除家庭和工作场所外,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活动空间。虽然我国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有市场优势、有体制优势、有政策优势,但是在核心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还受制于人,在能驾驭多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方面还非常欠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还缺乏经验与标准。

由此可见,相关标准密集出台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消费市场注入信心

如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成为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主要功能。仅今年7月,就有近40款上市新车搭载辅助驾驶功能,覆盖多家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

在车企层面,对辅助驾驶的宣传,往往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之间挣扎,加上不时有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发生,消费市场对该功能的质疑声日趋增多。这跟相关标准的缺失不无关系。而《指南》提出的2025年制修订百余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中,数据应用标准受到消费市场普遍关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大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随着移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汽车消费市场中主要产品。只要车在路上行驶,道路上路况变化意味着车载大数据会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要求大数据技术不间断进行及时处理。如果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时效性降低,车辆高速行驶的状态下就有可能发生危险,这要求车辆有很强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为了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水平,5月5日,工信部对《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在整车信息安全技术方面提出,车辆制造商应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制造商应对其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的安装运行采取防护措施。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等级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搭载的高性能计算芯片或硬件功能存在差异,如果车载芯片算力不足,势必会对车辆运行、驾驶等造成影响。在此背景下,相关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相关市场空白,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安庆衡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多家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车市场前列,这与标准、政策等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智能汽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部门统筹规划,以标准化逐一进行破解。

规范数据处理势在必行

自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发展以来,“软件定义汽车”的论调体现出车企对数据信息的重视。记者了解到,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产生大量数据,包括车辆地理位置、行驶轨迹、车外环境数据等关键信息。

为了防止相关数据被滥用,有关部门不断规范数据的利用,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明确了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汽车数据处理活动。

2022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启动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点工作。在我国汽车安全领域引入“沙盒”监管,鼓励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已经应用在上市车辆上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入安全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标准滞后带来的监管缺失,有利于监管部门更早地将因前沿技术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纳入监管范围,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品安全。

在行业监管方面,《指南》提出,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推动产业步入量产应用阶段,驾驶辅助的功能范畴、自动驾驶的责任边界需要明确,传统安全与新型安全融合的汽车综合安全体系需要建立,保障基础安全要求与企业开发成本需要统筹兼顾,汽车行业管理政策与国际法规需要兼容协调。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