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设备的全球市场发展趋势是向着高场强和低场强两级化发展。一方面,高场强的超导型核磁共振设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另一方面,低场强的永磁型核磁共振设备技术愈发完善,图像质量和功能不断提高。超导型设备由于其设计的特殊性、工艺的复杂性,以及需要综合的工程化能力、高技术门槛,导致全球高场强市场一直被西门子、GE、飞利浦三大国际巨头公司所垄断。
(相关资料图)
仅有少数国内企业具备生产超导型设备的技术,能够生产3.0T及以上场强设备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而在较低端的永磁型设备市场,贝斯达、安科、万东、东软等国内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医用磁共振设备产业起步较晚,市场需求和国产品牌均以低端的永磁型磁共振设备为主,目前国产品牌已在涡流、剩磁、磁场均匀性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具备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基础。高端的超导型磁共振产品方面,国产品牌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国际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国际知名品牌依然具有技术优势。
就国内而言,由于在技术上,国产高端磁共振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品牌仍然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临床实用型1.5T超导磁共振设备,与国外同档次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当,能够满足大中型医院的日常诊断需求。目前国产的超导磁共振整机厂家有东软、朗润、联影、奥泰、安科、万东等,其中只有联影用的是自研磁体。
在产业发展层面,国家从战略层面引导行业创新升级,例如“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从产品到产业基础攻关等角度都有政策支持。在终端运用层面,主要体现为“向基层下沉”和“促进进口替代”。在配置监管方面,体现为不断放松对设备配置许可证的监管。未来,国产品牌可在自主生产3.0T高场强磁体,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发展大孔径和短磁体技术、零液氦消耗技术、4K冷头技术、射频技术、匀场技术、梯度技术、定量化成像技术、PET/MR融合成像技术,以及将AI技术融入到MR扫描端和成像端等领域发力,实现MR高清、高效、精准、融合成像。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分析:
医用磁共振设备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的医学影像设备。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产生磁场的磁体是MR成像系统的核心。根据磁体性质的不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分为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常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三类。
核磁共振(MRI)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较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
近年来,MRI设备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检查设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发展高场MRI设备,其在成像质量、数据处理效率和检测速度等方面均得到优化,同时,各种专用MRI设备逐渐投放市场,进一步推动了MRI技术的普及。全球MRI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77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当前,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超导磁共振设备行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品牌,但从技术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外品牌仍占据较大的优势。目前,我国MRI市场的“中端”国产化率提升、“高端”仍被国外品牌占领。
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医学影像市场近70%的份额被GPS占据。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2021年,据医招采公开数据统计,国内共采购1061台超导MRI系统(含1.5T、3.0T及其他品种),GE、Siemens和Philips分别占据28%、25%和18%的市场份额,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31%、29%、20%,国产化率仍有待提升。
想要了解更多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医用磁共振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