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国科学院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正式在合肥启动。记者获悉,“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是中科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领域。该试点由合肥“科学岛”建设运行,将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首个试点为何“落户”合肥 从首批67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
(相关资料图)
在合肥开展中国科学院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拥有“基础好、成果多、前景广”的“肥沃土壤”。
经过半个世纪的创新积累和发展,如今,合肥“科学岛”已经成为全球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
大家熟知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在不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重要创新成果的同时,还开启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局面。
依托相关大科学装置、技术与成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与欧美俄日等40多个国家超过120家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相关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成为国家开放共享大科学装置标杆之一。
同时,合肥研究院还全面参与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承担了中国采购包80%以上任务,任务完成质量、进度均居国际前列。
当前,合肥还正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启动会上,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2025年,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式建成。
“在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我们与国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交流学习关系,形成了可开展国际深化合作的基础保障。”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表示。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开放创新试点获准立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植根于安徽省合肥市这片创新沃土。”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开放创新试点是经过层层考察推荐,从全院首批67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
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科研方式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化建设
“国际合作和定向基础研究是‘科学岛’未来长远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刘建国告诉记者,试点建设是合肥“科学岛”科研合作方式的一个重要变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研究,将成为合肥研究院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科研方式。
刘建国介绍,基于试点,在国际人才聚集方面,将力争做到让相关人员来到“科学岛”一次,就能感觉到是合肥“科学岛”的一员,并能安心在这里长期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刘建国表示,这需要一整套的建设,大到制度、文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小到路牌标识的建设,还包括孩子入学、医疗保障、生活细节配套服务等等。“就在‘科学岛’及周边,未来将打造一个适宜国际青年科学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小生态’。”
“该试点将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科学岛和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全面开放共享的‘最美科研圣地’,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化建设。”刘建国说。
聚焦——试点中的三大亮点
今后,开放创新试点将如何运行?记者提炼出其中一些亮点。
关键词:国际合作网络
今后,合肥“科学岛”的聚变研究将更加国际化。
构建深层次、多体系国际合作网络,除了继续深化与欧美俄日在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外,还将布局聚变合作新网络,例如输出和资助中东和北非国家聚变研究及等离子体物理学科教育,掐尖聚变青年人才;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发出“中国之声”,例如依托联合国多边组织平台,输出中国聚变未来发展理念和路线等。
关键词:“以我为主”计划
围绕国际先进的聚变研究示范平台,将建设相关重点实验室,聚焦聚变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引领聚变前沿研究。
“以我为主”,积极谋划、培育推动由我国牵头的,面向聚变堆燃烧等离子体物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计划将由中国主导,带动全球参与。
全面开放共享EAST国际联合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对全球开放共享,全球合作者可无障碍远程参与。
关键词:人才高地打造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工作组,建立人才数据库,设立引才专项奖励,建立柔性工作机制等,积极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汇集一流聚变人才。
同时将构建高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化科研生活环境。在体系上,形成以聚变能研究为引领,整个“科学岛”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开放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创新“小生态”。生活环境上,将对相关人才在生活居住、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给予强力保障和地方支持。
上一篇:消费支出强劲 火爆“五一”凸显中国经济活力_天天微头条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